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2 正式发售了,不知道小伙伴们都拿到手了吗?
我们买的 iPhone 12 今天终于收到了, 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使用体验,果子今天体验后,就把之前大家的一些疑惑来分享下,时间关系不够全面。有空我们再给大家做一个视频体验。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外观设计

我们买的是全新的绿色,之所以选这个颜色是因为 iPhone 11 的绿色确实好看。

但是,这个绿色和 iPhone 11 的是有点区别的,相比  iPhone 11 的绿色要稍稍淡一点,但依旧还是颜值在线。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与 iPhone 11 相比屏幕的边框大幅缩窄,终于可以告别大黑边了。

同时由于 iPhone 12 的机身中框采用了梦回 iPhone 5 时代的直角设计,所以整个手机看起来就会比较干练,相比 iPhone 11 机身整整小了一圈。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 左为 iPhone 11,右为 iPhone 12

并且 iPhone 12 的重量也控制的非常好,相较于 iPhone 11 的 194 克,iPhone 12 的 162 克可以说轻盈了很多,拿在手上可以明显感知重量的差别。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这次 iPhone 12 也采用了官方叫做超瓷晶的屏幕面板,宣称可以增强 4 倍的抗跌落能力。简直就是手机裸奔党的福音。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5G 怎么样?信号好不好?

iPhone 12 上一个关心比较多的问题应该是 5G 和信号的改善,果子在拿到手机后就插上了 5G 卡进行了简单的测试,速率基本能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同时也对比了 iPhone 11 的信号表现,不禁感叹,iPhone 终于能用了。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果子发现在设置里有个自动 5G ,这就是苹果在发布会上介绍的智能数据模式,系统为默认开启,这个模式可以识别使用场景是否需要5G网络,用于控制功耗。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关于双卡不能使用 5G 的传闻,果子也专门试了一下,在双卡的情况下,将一张卡设为通话卡就可以使用 5G,另一张则会跳回 4G,但也并没有出现双卡不能使用 5G 的情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双卡的情况下,只能使用非独立组网的 5G 网络,不过也不排除苹果会在后续的系统更新中,带来双卡独立组网5G。

拍照是否碾压 iPhone 11 ?

果子使用 iPhone 12 与 iPhone 11 拍摄了一组对比样张,分别为白天主摄 1 倍、白天超广角、以及夜景超广角。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2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1
肉眼看,两张图片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但细看会发现 iPhone 12 的细节解析力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2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1
这一组为 iPhone 12 和 iPhone 11 拍摄的白天超广角样张,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到 iPhone 12 采用了画面矫正,iPhone 12 拍摄对面的楼相比 iPhone 11 所拍摄的要正。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2 (超广角夜景模式
iPhone 12 上手,这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iPhone 11(不支持超广角夜景)
iPhone 12 这次也支持了超广角夜景模式,对于晚上光线不充足的场景,需要拍摄超广角的照片这次又多了一个选择。另外 iPhone 12 这次的视频防抖也很强大。
iPhone 12 主摄的夜景模式表现还是不错的,放大看解析力也比较强。而超广角的夜景模式就不尽如人意,属于可以看,但不能细看,但苹果也是把夜景加入到超广角里也算是多了一个选择。
视频拍摄方面时间有限果子就没有测试了,总是 iPhone 的视频拍摄目前最强,这点毋庸置疑。

总结

iPhone 12 总体来说相较于 iPhone 11 而言,无论是外观设计、重量、机身厚度、屏幕都有较大提升,iPhone 12 也终于使用了和 12 Pro 同款屏幕。
使用了 OLED 也提升了 PPI(像素密度),信号更好而且终于支持了 5G 网络,相较于 iPhone 12Pro 来说,个人觉得 iPhone 12 的性价比要高很多,要不有钱就直接上  iPhone 12Pro Max。
假如你在用 iPhone 11 Pro 以上提升都没什么用,那就听王守义的,十三香。
关于iPhone 12 其他方面可以看我们之前的文章: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科技狐):